• <code id="ay244"><wbr id="ay244"></wbr></code>
    <td id="ay244"></td>
  • 新聞中心

    當前位置:首頁 - 新聞中心

    簡策為最早的中國書 紙與印刷術的發明改善圖書面貌

    瀏覽次數:41

        不久前的“世界讀書日”,讓讀書這個古老話題再次被人們熱議。

        世界在進步,新的電子媒介形式的出現,讓讀書這件事變得更加容易。而在歷史上,書籍形制的進化其實是十分艱難的,可以說,它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同步而行。

    最早的中國書是簡策

        簡書是指寫在竹木材料上的文字記錄,又稱簡策,它也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的正式圖書形式。我國古代的奠基著作當時都是寫在簡策上的。

        將竹木進行加工以后制成的竹、木片稱為簡。但是作為書寫材料,單片的簡是不能容納許多文字的。因此,一篇較長的文字或一部著作必須連續寫在許多片簡上。為了防止散亂,以便有次序地閱讀,必須將這許多簡有順序地編連起來,這種編連起來的簡就成為策(通“冊”)。

        制簡的材料有竹、木兩種(產竹的地方用竹,不產竹的地方用木)。用竹制的稱為竹簡,用木制的稱為木簡。不過木的體積比竹大,它還可以制成版,每一塊版上較之竹簡,可以容納更多的字,不必編連,可單獨使用。版,又稱為方。寫上文字的版,則稱牘。所以古代的許多文字記錄稱為“版牘”或“方策”。

        由于寫信用的木板,通常是一尺長,所以信札又稱“尺牘”。古代的地圖也是繪在木板上的,所以至今仍把一國的疆域稱為“版圖”。

        在簡書實物發現以前,人們根據古書上“筆削”的記載,曾誤認為簡上的字是筆寫后再刀刻上去的,實物證明是用毛筆寫上去的,而非刀刻。所謂“削”是將寫錯的字,用刀削去錯字以便重寫,故有“筆削”之說。

        簡牘起源于何時?據郭沫若的推測,可能在殷代已經出現。不過,從現代考古發現的實物來看,只限于戰國和戰國以后,而且相沿很久,從上古直到公元3或4世紀,一直作為書寫的主要材料和圖書的載體。直到東晉末年(公元400年后)才逐漸為紙所替代。

        由于年代久遠,直接流傳下來的簡策實物,只能從考古發掘中獲得。

    古代的發現,原物已不存,有文獻可征的共有九次,其中最主要的有兩次:

        第一次發現是在西漢武帝末年,魯恭王破孔子宅,在宅壁中發現了一批戰國時代的竹簡。內容是戰國時期人們抄寫在竹簡上的儒家經典,即用古文寫的《尚書》《禮記》《論語》《孝經》等數十篇,因與當時的傳本不同,故稱為“古文經”。從而引起了一場長期的經書今古文經的爭論。

        晉太康二年(281年),汲郡(今河南汲縣)人不準發魏襄王墓得竹書數十車,統稱“汲家書”。流傳至今的有《逸周書》《竹書紀年》《穆天子傳》《瑣語》四種,但都不是原本。

    當然,以上兩次所發現的竹簡都未能流傳至后世。

        近代從19世紀末到1949年共有八次發現。多是漢晉時期的木簡,地址均在西北地區,其內容多為古文書、信札及簿冊等,圖書有《論語》、《尚書》及日歷、方書等。其中值得特別一提的是,1930年西北科學考察團在今甘肅額濟納河流域黑城附近,發現漢代木簡1萬多枚,因該地區原屬漢代張掖郡居延縣,故稱居延漢簡。這是1949年前出土最多的一批,內容涉及西北邊塞地區的行政、邊防、郵驛、屯田及戍卒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等許多方面。這一實物現存放在臺灣。

        1949年后,出土的古簡更多,除原西北一帶之外,沿黃河流域、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均有所發現,而且數量比以前發現的多得多。僅1996年9月至11月在湖南長沙走馬樓22號古井內清理出十幾萬枚三國時期的吳國簡牘,其總數就超過全國歷年出土簡牘的總和。不過主要是檔案文獻,不包括圖書。

        2008年7月,校友趙偉國向母校清華大學捐贈了2388枚戰國竹簡,被稱為“清華簡”。這批竹簡由校友趙偉國從境外拍賣所得后捐贈給清華。至于這批竹簡的出土時間、流散過程,如今已不得而知。竹簡上記錄的“經、史”類書,大多數前所未見。

    昂貴帛書是簡策的補充

        帛書是指以縑帛為書寫文字的載體的一種文獻??V帛是絲織品的通稱。

       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植桑養蠶和織造絲織品的國家。傳說在公元前3000年,嫘祖已發明養蠶織絲了。但最初這種絲綢織物是做衣料和裝飾品用的,至于什么時候用來寫字作書便不可考了。

    據文獻記載,春秋時代已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了。到戰國時代則比較普及,如《墨子》一書中多次提到“書于竹帛”。一般認為帛書晚于簡書出現。

        縑帛質地輕薄,幅面寬闊,容易書寫和攜帶,并且可以根據文字的長短任意剪裁,舒卷方便,易于保藏和閱讀。所以帛書克服了簡策所存在的種種缺點,是書寫材料的一大進步。但縑帛畢竟是一種貴重的絲織品,并非一般人所能制備和擁有,所以有“貧不及素”之說。因此帛書的出現,并不能完全代替簡書,長期以來竹帛并行,而且作為主要的書寫材料仍然以簡策居于主要地位。

        由于帛的貴重,作為書寫材料自然比不上竹木使用的普遍,加上縑帛更易損壞,不易保存,所以古代帛書實物能流傳下來的極少,考古發現遠沒有簡書那么多。

    首頁 | 案例展示 | 公司動態 | 行業動態 | 在線留言 | 聯系我們

    手機:13907007463  地址:青山湖區南京東路165號東方廣場A棟1單元1004室   版權所有@南昌華邦彩印包裝有限公司

    贛ICP備17008624號-1

    人与禽性视频77777 欧美一级视频 黄片高清无码 亚洲鲁丝一区二区三区黄 被男狂揉吃奶胸60分钟视频
  • <code id="ay244"><wbr id="ay244"></wbr></code>
    <td id="ay244"></td>